70后农推大师刘青顺:花式服务三农。农民有安慰

来自于农村的他,深知农民的不易。小时候跟着父母劳作的经历,促成了刘庆顺与农业科技的不解之缘。1993年,70后的刘庆顺成为当年县城里唯一一个选择学农的本科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山东农业大学获农技推广硕士学位后,他始终致力于研究各种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花式服务“三农”,为大地丰收奋斗。

身怀农业绝技的他深受政府及农友信赖,经常被邀请去省内外授课,解决田间地头的疑难杂症。从业20余年间,他累计指导、培训人数超10万人,技术服务足迹遍布山东、河南、黑龙江、云南、海南等大半个中国。

一颗真心为农,爱跟疑难杂症较真

谈起刘庆顺,不少农友这样评价:“刘老师有个倔脾气,遇到问题就爱较真,不解决是不会罢休的。”较真,引领着农技推广人的脚步。他发表的《噻虫嗪拌种防治玉米害虫药效试验》等30余篇专业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为农友挽回了经济损失,也创造出了效益。

2007年,黄淮地区的很多抗虫棉棉田里出现了一种名为“盲蝽蟓”的害虫,常规药剂防治失利。刘庆顺多次深入棉田查看并及时制定了推广氟虫腈系列药剂的防治技术方案。为快速推广新方案,刘庆顺联合当地农业部门在棉区召开千人大会,最终帮助500万亩棉田,挽回超3亿元损失。

“有的农户固守传统思维,说我种了一辈子地,你这样讲的不对。还有农户虽然科管意识增强了,技术要点也照做,但在种植过程中不按步骤来,盲目喷药施肥,导致问题一波三折。”说起在农技推广道路上,遇到过的难题,刘庆顺颇为感慨。

刘庆顺摸索出一套解决办法: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他说:“农业生产不是儿戏,任何无法落地的高大上的技术都是花架子。对于农户的不理解,我们要耐心解释,并且通过实地对比试验让其信服。”

近年来,黄河流域的花生种植面积迅猛增长,由于化肥过量使用、栽培密度过高、控旺不及时等原因,花生长势过旺、易倒伏,有的还得了白绢病。中年农民老房家里的花生秧子就遇到了这个难题:“花生大多倒了,撒药都落不了地,有的根部还变成褐色。”

刘庆顺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告知解决办法。但种植了半辈子花生的老房对他提出的药肥减量等建议有些不太理解:“多施肥还错了吗?这不也是为了让花生好好长吗?”在刘庆顺不厌其烦地讲解与持续跟踪下,老房抱着试试的心态照做了。一两年后,老房还惊喜地发现,花生亩均增产25%至30%。

,刘庆顺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联合开展了花生绿色高效种植关键技术推广。好技术,农友乐当“代言人”。在试验地里,不少种植大户向参观考察者推介新技术。到,花生示范种植面积从2万亩扩大到10万亩,今年预测达到30万亩。

热心传技,“云课堂”成了科技服务新手段

“看着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农田地头,他在给农友“把脉开方”;示范地里,他在测土配方施肥,为提高亩产紧张攻关……这些年,他技术服务人数超10万人,讲授的农药混配使用技巧、如何鉴别农药真假等课程,深受农友好评。

为更好服务农友,他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传播农技知识。他在农技学堂“一对一”即问即答,帮助农友解答近600多个“疑难杂症”,直播及录制精品视频课程数十次。“线上学农技是对线下推广方式的很好补充,它能提高效率、缩短时空、内容更加直接聚焦,课后的互动更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刘庆顺说道。

刘庆顺的手机相册里,作物病害的照片占一大半。“我的授课PPT都是自己做的,素材就是这些照片。图文并茂的讲解,农民朋友也更容易理解。”

课程培训群也很是活跃,刘庆顺时不时分享近期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技巧。7月盛夏,恰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时间。刘庆顺发现一片玉米的叶片发黄、生长势头弱,便赶紧拍了照片:“别人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要赶紧告诉他们。”一转眼,他就已经将治疗方法搭配图片发到了农友群里。

手机成了“云课堂,提问此起彼伏,好消息也不断传来。江苏的史亚彬听取他及时给出的病虫害防治建议,喜获丰收,水果卖出了好价钱;湖南的李若瑛在他的讲解及主动电话沟通中,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种苗……

他常说:“科学永远都在进步,新农业需要更多新农人的加入。”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女儿上幼儿园时就能识别十几种昆虫,侄女于今年考取了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农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南网立场。